近日,贺兰山下的西夏陵被正式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这也是西夏时期留存至今规模最大、等级最高、保存最完整的考古遗存。
西夏王陵六号陵和MⅢ-093号陪葬墓全景。图据视觉中国
从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建国,到1227年灭于蒙古,西夏王朝存世一共189年。虽然比契丹的辽王朝短20年,却比女真的金王朝长70年,也比北宋的167年和南宋的152年都要久。如今的银川市,即因西夏而兴。
历经千年的西夏陵,在西夏灭亡后长达七八百年的时间里僻居一隅,乏人问津。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,才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渐为世人所知。如今的西夏陵,已是属于全世界的遗产。
展开剩余89%这里也是《大话西游》的取景地
壹
西夏陵的奠基者,是李元昊的父亲李德明。他们这一支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羌人,其实源出四川的松潘高原。
如今四川阿坝州的茂县,古称茂州,是羌人主要的发源地之一。《隋书》记载:公元566年,北周的冀州刺史杨文思,率军前往茂州讨伐叛乱的党项羌。这差不多是历史文献中首次出现党项羌的记录。
茂县的羌文化生态旅游项目《入梦古羌》 图据视觉中国
三十年后,党项拓跋部首领拓跋宁丛攻占会州(今甘肃庆阳),被隋文帝杨坚征伐的陇西兵击败后请降,杨坚对其使者说:“人生须有定居,养老长幼。而乃乍还乍走,不羞乡里邪?”这是党项羌由游牧部落转为定居生活的开始。
唐帝国崛起的同时,青藏高原上的吐蕃政权和河西走廊上的吐谷浑也向外扩张,党项羌在两者的夹缝中生存艰难。众多党项羌内附唐朝,其中的拓跋赤辞被赐姓为“李”,这是党项拓跋首次被中央朝廷赐姓。高宗武后时期,党项羌酋长拓跋立伽请求内迁,从甘肃庆阳北迁至如今陕西北部的无定河南岸一带,也是党项羌进入陕北一带的起始。
安史之乱爆发,太子李亨在甘肃灵州称帝即位,而距此300多公里的党项羌拓跋思泰立即起兵,成为第一支赶到灵州勤王的外族武装。拓跋氏由此世世在这一带执掌地方军政。公元881年,党项羌拓跋思恭助朝廷讨伐黄巢,由此被唐僖宗再赐李姓,且开始扩张和统领更多的土地。
公元960年,宋朝建立,夏州节度使拓跋彝殷称臣进贡,去世后则被追赐为夏王。接替拓跋彝殷的李继捧献出夏州、前往汴梁居住,其族弟李继迁却带领部属离开,前往如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的地斤泽重建党项羌的根据地。即便宋太宗俘虏了李继迁的母亲和妻子想要迫降,李继迁依然不管不顾地壮大势力。1002年,李继迁利用宋辽交战之机攻占灵州。
银川西夏史话艺术馆内的历史场景《灵州立业》,西夏王国的奠基者李继迁采取联辽抗宋的策略,向辽称臣。辽朝将宗室之女义成公主许嫁,并封李继迁为夏王 图据视觉中国
1004年,年仅42岁的李继迁死于吐蕃潘罗支之手,其子李德明继位。此时宋朝有大臣建议乘势联合吐蕃、一举铲除党项羌,然而刚刚跟辽人签订了澶渊之盟的宋真宗不想再生事,决定采用和谈政策以安抚李德明。1006年,与李德明的《景德和约》签订后,汴梁一片庆祝之声,唯有少数如范仲淹这样的远见卓识者焦虑不已。
宋真宗把李德明从覆亡边缘拉了回来。1017年,李德明开始在贺兰山下平原上的怀远镇新建城池,并于三年后迁于此长驻,改名兴州。这就是后来西夏的都城兴庆府,如今的银川。
银川市景 图据视觉中国。
修建都城的同时,李德明也开始为李继迁营造陵园。他算是西夏陵的设计师。
贰
党项人的葬俗本来多为火葬。但到黄土高原居住300余年之后,汉人的土葬习俗已被党项人接受,而“事死如生”的墓葬制也开始为党项贵族所吸纳。既要为将来的党项领袖修建都城,也要为以往的先行者修建陵寝,这就是李德明的出发点。
首先是选址。中国的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是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,贺兰山东麓的年降水量刚刚在这条线上,足以避免雨水过多对陵墓的损毁。从历年的山洪流量来看,西夏陵一开始就建在山洪量最低的地段。再加上额外修建的拦洪墙和排水沟等避水设施,陵墓完全可以不用担心水淹的隐患。另外,虽然银川地处地震多发带,但就算发生地震,其冲击波抵达贺兰山下时,产生的破坏力也已经很小,因此也不必担心地震对陵墓的损坏。
西夏陵位置
其次是制土。由于西夏陵地势较高、周边也没有黄土,用于筑陵的黄土都要从山下的田地调运。运来的黄土先剔除石头等杂物,再上蒸笼用水蒸煮,然后掺入一定量的香油翻炒。经过蒸、炒之后,黄土即已丧失了滋生植物的功能,这样可以避免随风飘来或飞鸟带来的草籽发芽,导致陵墓的质量受损。这也是如今在西夏陵看不见杂草丛生的原因。
而到了施工夯筑时,黄土中还要掺入丝麻、灰浆甚至糯米汁,以增强黏结能力和保证坚固。这或许是历经千年,而西夏陵的封土堆屹立不倒的原因。
西夏陵的封土堆 图据视觉中国
1016年夏末,李继迁的陵墓已竣工。1038年,李德明之子李元昊正式称帝,将党项皇室的“李”姓改为“嵬名”,并追封葬在这里的李继迁为太祖、李德明为太宗。从李德明迁葬李继迁开始,一位帝王或重臣去世,贺兰山下就会出现一座陵墓。每逢重大节日,西夏皇族会在这里举行祭奠仪式,追思筚路蓝缕的先祖。如此两百年后,这里成为西北地区除唐陵之外最大的帝王陵及陪葬墓群。但跟其曾经借鉴的宋陵多为帝后合葬墓不同,西夏陵至今没有发现女性的墓葬。
1036年,李元昊用四年时间主持创立了西夏文,并将《孝经》《尔雅》等汉文典籍译为西夏文以教化本族。
甘肃省博物馆藏西夏文医方抄本
但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开国之君,却在1048年因为抢占了亲儿子、太子宁令哥的未婚妻而被宁令哥亲手刺死,死前还削去了鼻子。由于死得突然,李元昊还没有来得及给自己修陵墓,便被匆匆葬入了西夏陵,史称泰陵。
从太祖李继迁到襄宗李安全,九任西夏帝王都记载了明确的陵名,却没有记载埋葬的具体位置。导致在如今的西夏王陵中,只有仁宗李仁孝的寿陵可辨识(有出土文物为证)。
1223年,献宗李德旺继位不到一个月,守陵人就上报:西夏陵中的草木出现了流血现象。这就是《西夏书事》中记述的“春正月,裕陵、泰陵灾。草木皆流血”,也是目前所见的西夏文献中关于西夏陵晚期状况的唯一记载。究竟什么是草木流血,如今尚难确知,也许是时人关于国势衰败的附会之说。
西夏陵随着西夏走到了尽头。如今的学界普遍认为,1226年去世的李德旺之父李遵顼可能是最后一名入葬西夏陵的帝王,而五个月后李德旺也离世。1227年,成吉思汗的蒙古兵灭亡西夏,自881年建立地方政权,与宋、辽、回鹘、吐蕃、金和蒙古等一干政权博弈数百年的党项羌,就此在历史上消失。
叁
改朝换代,风流云散,西夏陵慢慢只剩下土堆。1401年,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㮵作为庆王,来到封地宁夏镇城——一百多年前的西夏国都。他亲自主持修撰的《宁夏志》卷二十三记载:“贺兰山之东,数冢巍然,传以为西夏僭窃时,所谓为裕陵、嘉陵者。其制度、规模,仿巩县宋陵而作。”
朱㮵之子朱秩炅,更亲身前往西夏陵。置身于巨大的封土堆中,感慨万千的他写下《古冢谣》:“贺兰山下古冢稠,高下有如浮水沤。道逢古老向我告,云是昔时王与侯……”1437年,他自己离世后也就葬在贺兰山下,确切位置不得而知。之后数百年,西夏陵如与世隔绝、不为人知。
1935年,德国汉莎航空的飞行员卡斯特从包头飞往兰州,在途中拍下了一堆突起的土丘。他无法确定这到底是自然现象还是人工遗迹,当时也没人能告诉他这是什么。
卡斯特所见的西夏陵
1969年,毕业于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的刘最长由银川前往内蒙古出差,在长途客车上目睹了这一处巨型土堆,当时怀疑是唐墓。1971年,他将此事告知了同学钟侃,而就在宁夏展览馆工作的钟侃当时还根本不知道:贺兰山下有这样一处墓葬。
当年冬天,奉命在贺兰山东麓修建设施的部队也见到了这一处土堆,他们怀着好奇的心态正常施工。十几天后,挖出了几件石碑碎块,上有不可识读的文字。接到消息的钟侃与同事赶到现场,第一印象判断:文字是西夏文,而陵墓是西夏墓。
1972年开始,西夏陵正式开始考古发掘。1974年6号陵出土石雕力士志文支座和建筑构件“琉璃鸱吻”、1977年发掘出镏金铜牛、2001年3号陵出土建筑装饰妙音鸟即佛经所载的“迦陵频伽”……以及众多的西夏文残碑残片。
千年前的古国文明,一点一点地浮出水面。
宁夏西夏陵博物馆,2001年出土的绿釉迦陵频伽 图据视觉中国
可惜的是,西夏陵早已遭到大规模盗掘损毁,考古队在8号陵发现的盗墓回填土甚至在封土堆下25米处,相当于8层楼高。在欠缺大型工业设备的古代,能这样做的几乎只有军队。但究竟是蒙古军、元末义军还是地方武装,如今已不得而知。但如今尚存的火烧、砸毁等破坏痕迹,证明了西夏陵曾经经历的劫难。
纪录片《揭秘西夏陵》中1、2号陵的复原效果图
1986年,西夏陵正式对外开放。1988年,西夏陵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06年,西夏陵进入《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》。又过了将近二十年,西夏陵终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。
如今,西夏陵是研究和了解西夏史信息量最大的一处历史文化遗迹,价值和意义已无需赘言。只是跟如今所见的废墟土堆不同,一千年前的西夏陵,绛红色的建筑、青色的砖甬道和顶瓦、红色的墙体、黄色的土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,共同构建出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,显示着皇家帝陵的气派和不凡。
绚丽抵不过岁月的侵蚀。西风残照中的西夏陵阙,如今只剩了土。
文/启凌 编辑 蒋庆
发布于:四川省通盈配资-专业股票配资平台-重庆线上配资-配资一流证券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